污染物/農產品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農產品污染物檢測:守護舌尖安全的重要防線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速,農產品污染物問題日益受到關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約有6億人因食用受污染食品患病,其中30%為5歲以下兒童。污染物檢測已成為保障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健康的核心技術手段,涉及重金屬殘留、農藥代謝物、生物毒素等200余種風險物質的系統篩查。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明確規定了包括蔬菜、水果、糧油等12大類農產品的污染物限量標準,通過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檢測體系,有效防范食源性疾病發生。
核心檢測項目體系
重金屬污染檢測
針對鉛、鎘、汞、砷等8種重點監控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AAS)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進行定量分析。特別是稻米、葉菜類作物易富集鎘元素,需嚴格執行≤0.2mg/kg的限量標準。最新研究顯示,激光剝蝕聯用技術可將檢測靈敏度提升至ppb級。
農藥殘留檢測
覆蓋有機磷、擬除蟲菊酯、氨基甲酸酯等7大類386種農化品,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構成主要檢測平臺。歐盟標準規定單一農藥殘留不得超過0.01mg/kg,多種農藥混合殘留實施累積風險評估。
生物毒素監測
重點檢測黃曲霉毒素B1(玉米、花生)、嘔吐毒素(小麥)、展青霉素(蘋果制品)等真菌毒素。免疫親和柱凈化-高效液相色譜法可實現0.1μg/kg級精準檢測。2023年新修訂標準將嬰幼兒食品黃曲霉限量收緊至0.5ppb。
非法添加物篩查
建立涵蓋熒光增白劑、孔雀石綠、克倫特羅等58種違禁物質的質譜數據庫,開發多殘留快速檢測試劑盒。近三年市場監管部門查處的染色枸杞、漂白生姜等典型案例,均依托高分辨質譜技術實現靶向確證。
新型污染物監控
應對微塑料、全氟化合物、抗生素耐藥基因等新興風險,構建二代測序(NGS)和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檢測方案。研究顯示,設施農業區蔬菜中檢出21種藥物活性成分,最高濃度達86.7μg/kg。
技術創新與標準迭代
當前快速檢測技術正朝著現場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量子點熒光探針可在10分鐘內完成有機磷檢測,納米酶比色卡實現農戶自檢。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計劃2025年前建立統一的污染物數據交換平臺,我國牽頭的重金屬檢測國際標準項目已進入DIS階段。隨著檢測精度提升和成本下降,農產品污染物監控正從實驗室走向物聯網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