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濕面制品檢測的重要性及常見檢測項目
生濕面制品是以小麥粉、水為主要原料,經和面、壓延、成型等工藝制成的未熟化面食,包括鮮面條、餃子皮、餛飩皮等。由于這類產品水分含量高、保質期短,在生產、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或發生酸敗變質。因此,對其開展全面檢測對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產品品質及合規性具有重要意義。檢測項目需覆蓋原料質量、加工衛生、添加劑使用及污染物風險等多個維度,確保產品符合GB 27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鮮(濕)面制品》及GB 2760《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規范要求。
一、感官與理化指標檢測
感官檢測是判斷生濕面制品新鮮度的基礎,包括觀察顏色是否均勻、有無霉斑或異物,嗅聞是否具有正常面香而無酸敗味,觸摸質地是否柔軟且無黏連。理化指標則需測定水分含量(通常需≤70%)、酸價(反映油脂氧化程度)和過氧化值,以評估產品保存狀態及是否發生變質。
二、微生物限量檢測
微生物超標是生濕面制品的主要安全風險。常規檢測項目包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和酵母計數,以及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的篩查。例如GB 2713規定菌落總數需≤10? CFU/g,大腸菌群需≤100 CFU/g,致病菌不得檢出。檢測需結合生產環境衛生狀況及冷鏈運輸條件進行針對性分析。
三、食品添加劑合規性檢測
生濕面制品中允許使用的添加劑需嚴格遵循GB 2760標準,常見檢測項目包括防腐劑(如丙酸鈣、脫氫乙酸鈉)、增稠劑(如瓜爾膠、黃原膠)和漂白劑(如二氧化硫殘留量)。重點排查超范圍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禁用防腐劑,或過量添加含鋁膨松劑等問題。
四、污染物與非法添加物篩查
原料小麥可能存在重金屬(鉛、鎘、砷)和農藥殘留污染,需通過原子吸收光譜或液相色譜法檢測。此外,需警惕非法添加甲醛次硫酸氫鈉(吊白塊)以改善外觀,或過量使用硼砂提升彈性等行為,此類物質可通過快速檢測試劑盒結合實驗室確認分析進行排查。
五、檢測流程與質量控制
檢測機構通常按采樣→樣品預處理→儀器分析→數據判定的流程開展檢測。企業應定期委托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全項檢測,并建立原料驗收、生產關鍵點監控及成品出廠檢驗制度。對于散裝產品,需特別關注儲存溫度(建議0-4℃)及銷售環境的衛生管控。
通過系統化的檢測與質量控制,能夠有效降低生濕面制品的食安風險,延長產品貨架期,同時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新鮮面食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