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檢測的重要性
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簡稱DEC)是一類能夠引發人類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感染癥狀包括腹瀉、腹痛、發熱甚至血便等,嚴重時可導致脫水或休克。在范圍內,此類菌株是食源性疾病和飲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元兇之一。由于DEC的致病性與特定毒力基因(如stx、eae、aggR等)密切相關,其檢測不僅關乎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還對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食品供應鏈的化以及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DEC的傳播風險顯著增加。無論是生鮮蔬果、乳制品還是加工肉類,均可能因環境污染或交叉污染成為DEC的傳播載體。因此,建立高效、精準的檢測體系,成為預防和控制相關疾病暴發的關鍵環節。
主要檢測項目的分類與方法
1. 菌落計數與生化鑒定
傳統檢測方法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如麥康凱瓊脂、山梨醇麥康凱瓊脂)進行菌落分離,結合典型菌落形態和生化反應(如吲哚試驗、乳糖發酵試驗)初步鑒定大腸埃希氏菌。該方法的優點是成本低、操作簡單,但無法區分致瀉性菌株與非致病性大腸桿菌。
2. 血清分型檢測
通過特異性抗血清與菌體O抗原(脂多糖)和H抗原(鞭毛蛋白)的凝集反應,確定菌株的血清型。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的O157:H7是引發重癥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的主要血清型。此方法在疫情溯源中具有重要應用,但需依賴高質量的抗血清庫。
3. 毒力基因分子檢測
PCR技術是檢測DEC毒力基因的“金標準”,可針對stx1/stx2(志賀毒素基因)、eae(緊密素基因)、bfp(束狀菌毛基因)等靶點進行擴增。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進一步提高了靈敏度和特異性,適用于食品、環境樣本的快速篩查。此外,基因測序技術(如全基因組測序)可用于分析毒力基因的變異和傳播特征。
4. 耐藥性分析
通過藥敏試驗(如Kirby-Bauer法或微量肉湯稀釋法)檢測DEC對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的耐藥性,指導臨床合理用藥。耐藥基因(如blaCTX-M、qnrS)的檢測有助于監控耐藥菌的傳播趨勢。
檢測標準與質量控制
國際上廣泛采用ISO/TS 13136:2012標準進行食品中STEC的檢測,而我國則依據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開展檢測工作。實驗室需通過內部質控(如陽性/陰性對照、重復試驗)和外部質控(能力驗證)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同時嚴格遵循生物安全規范,防止交叉污染。
應用場景與未來發展
DEC檢測在食品生產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醫療機構及疾控中心的應用日益廣泛。隨著即時檢測技術(如LAMP、CRISPR-Cas)的成熟,未來有望實現現場快速篩查與云端數據共享,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應急響應能力。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病原分型與溯源系統將成為檢測技術的重要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