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艙底涂料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機艙艙底涂料檢測的重要性
機艙艙底涂料是船舶內艙底部的重要防護層,其性能直接關系到船舶結構的防腐性、密封性和使用壽命。由于艙底長期接觸油污、海水、冷凝水及機械沖擊等復雜環境,涂料需要具備優異的耐腐蝕性、抗滲透性、耐磨性和附著力。若涂料質量不達標或施工工藝存在缺陷,可能導致艙底銹蝕、滲漏甚至結構損壞,威脅航行安全并增加維修成本。因此,對機艙艙底涂料進行系統性檢測是船舶建造和維護中的關鍵環節。
核心檢測項目及方法
1. 涂層厚度檢測
使用磁性測厚儀或超聲波測厚儀,依據ISO 19840或GB/T 13452標準,測量干膜厚度(DFT)。要求涂層厚度均勻且符合設計要求,避免因過薄導致防護不足或過厚引發開裂。
2. 附著力測試
通過劃格法(ASTM D3359)或拉開法(ISO 4624)評估涂層與基材的結合強度。艙底涂料需達到至少5MPa的附著力,確保在振動或沖擊下不會剝離。
3. 耐腐蝕性評估
采用鹽霧試驗(ISO 9227)或循環腐蝕測試(ASTM D5894),模擬艙底濕熱、鹽霧環境。檢測后涂層應無起泡、剝落或明顯銹斑,保護周期需滿足10年以上。
4. 抗滲透性驗證
通過高壓水噴射試驗(ISO 16925)或陰極剝離試驗(NACE TM0174),測試涂層在高壓水流或電化學環境下的抗滲透能力,防止液體滲入基材。
5. 耐油性及耐化學品測試
將涂層樣品浸泡于燃油、潤滑油或清潔劑中(ASTM D1308),觀察72小時內是否出現軟化、溶脹或變色現象,確保其在復雜油污環境中的穩定性。
6. 耐磨性檢測
使用落砂法(ASTM D968)或Taber磨耗儀(ISO 5470),模擬機械摩擦對涂層的損耗,要求磨損率≤50mg/1000轉(高負荷區域需更高標準)。
檢測流程的規范性要求
檢測需在涂層完全固化(通常7-14天)后進行,環境溫度控制在15-35℃。檢測前需清潔表面油污,避免干擾數據準確性。對于修補區域應重點復測,確保與原涂層性能一致。所有檢測結果需形成報告,并與IMO《船舶專用海水壓載艙保護涂層性能標準》(PSPC)等國際規范對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