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燒減量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灼燒減量檢測方法詳解
引言
灼燒減量(Loss on Ignition, LOI)是評估材料在特定高溫條件下質量損失百分比的常用檢測方法。該損失通常源于材料中水分、結合水、揮發性有機物、碳酸鹽、硫酸鹽或其他易分解物質的逸出。本方法廣泛應用于陶瓷、礦物、土壤、塑料、化工原料及廢棄物分析等領域,是表征材料純度、熱穩定性及成分變化的重要指標。
一、 方法原理
將試樣置于規定的高溫環境中灼燒至恒重,其質量減少的部分占原試樣質量的百分比即為灼燒減量。該過程主要發生以下反應:
- 物理脫水: 吸附水、游離水的蒸發。
- 化學分解:
- 結晶水或結構水的脫除(如粘土礦物、石膏)。
- 碳酸鹽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如CaCO? → CaO + CO?↑)。
- 有機物(如油脂、樹脂、殘留單體)的燃燒或熱解。
- 某些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的分解。
- 低價化合物氧化增重(如FeO氧化為Fe?O?)可能導致負結果,需注意。
二、 儀器與設備
- 高溫馬弗爐: 溫度范圍需滿足測試要求(通常至少可達1000℃),控溫精度±25℃或更高,爐膛內溫度分布均勻。
- 分析天平: 感量0.1mg。
- 干燥器: 內裝有效變色硅膠或其他高效干燥劑。
- 坩堝: 材質需耐高溫且化學惰性(常用鉑金坩堝、瓷坩堝、石英坩堝或剛玉坩堝)。坩堝尺寸應能容納足夠試樣且便于操作。使用前坩堝必須預先灼燒至恒重。
- 坩堝鉗: 耐熱,用于夾取高溫坩堝。
- 烘箱: 用于干燥試樣(若需要)。
三、 操作步驟
-
坩堝預處理 (恒重):
- 將潔凈的空坩堝及坩堝蓋(若使用)放入設定至測試溫度的馬弗爐中。
- 灼燒至少30分鐘(具體時間視坩堝材質和溫度而定,確保恒重)。
- 用預熱的坩堝鉗將坩堝移入干燥器,冷卻至室溫(通常需30-45分鐘)。
- 迅速稱量坩堝質量(W?),精確至0.1mg。
- 將坩堝再次放入馬弗爐,在相同溫度下灼燒15-30分鐘,冷卻,稱重。
- 重復灼燒-冷卻-稱重過程,直至連續兩次稱量之差不超過0.5mg,即視為恒重。記錄最終恒重值(W?)。
-
試樣準備:
- 取具有代表性的樣品,根據樣品特性(如粒度、均勻性)進行必要的破碎、研磨、過篩(通常過100-200目篩)和混勻。
- 若樣品明顯潮濕,需預先在105-110℃烘箱中干燥至恒重(適用于不含易熱分解物質的樣品),冷卻后稱取。否則,直接稱取風干或原樣。
- 用已恒重的坩堝稱取適量試樣(m,通常1-5g,精確至0.1mg),確保試樣在坩堝底部均勻鋪成薄層。記錄坩堝加試樣總質量(W?)。
-
灼燒過程:
- 將裝有試樣的坩堝(可半蓋或開蓋,根據標準或樣品性質決定)小心放入已升溫至規定溫度(T)的馬弗爐中。注意:避免將冷坩堝直接放入高溫爐,可先置于爐口預熱數分鐘,再推入高溫區,以防坩堝炸裂。
- 在設定溫度(T)下灼燒規定的時間(t)。灼燒溫度和時間是方法關鍵參數,必須依據被測材料的性質和相關標準(如ISO, ASTM, GB等)嚴格確定(常見溫度范圍:550℃, 750℃, 950℃, 1000℃等;時間通常1-2小時或至恒重)。
- 若樣品含大量有機物,初始階段可稍開爐門或在較低溫度下預燒,防止劇烈燃燒導致試樣噴濺損失。
-
冷卻與稱量:
- 灼燒結束后,用坩堝鉗將坩堝移出馬弗爐(若開蓋灼燒,需先蓋上坩堝蓋),立即放入干燥器中。
- 蓋好干燥器蓋,讓坩堝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通常需30-60分鐘)。冷卻過程中切勿頻繁開啟干燥器。
- 迅速取出坩堝(連同蓋),在分析天平上稱量(W?),精確至0.1mg。
-
恒重確認 (可選,通常要求):
- 將坩堝再次放入馬弗爐,在相同溫度(T)下灼燒15-30分鐘。
- 重復冷卻(在干燥器中)、稱重步驟。
- 若此次質量(W?)與上次灼燒后質量(W?)之差 ≤ 0.5mg,則認為達到恒重,取W?作為最終灼燒后質量。否則,重復灼燒-冷卻-稱重過程直至恒重,記錄最終質量(W?)。
四、 結果計算
灼燒減量(LOI)以質量百分比表示,按下式計算:
LOI (%) = [(W? - W?) / (W? - W?)] × 100%
式中:
W?
: 恒重空坩堝質量 (g)W?
: 恒重空坩堝 + 灼燒前試樣質量 (g)W?
: 恒重空坩堝 + 灼燒后試樣質量 (g)
計算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后兩位。若進行了多次平行測定,報告其算術平均值。
五、 關鍵注意事項
- 溫度選擇: 灼燒溫度是核心參數,必須根據被測物質的主要揮發分和測試目的嚴格選擇。例如,測有機物常用550℃,測結合水或碳酸鹽常用950-1000℃。錯誤溫度會導致結果偏差。
- 恒重操作: 空坩堝和灼燒后試樣的恒重是保證結果準確的關鍵。冷卻時間必須充足且一致,稱量操作要迅速,避免吸潮。
- 樣品代表性: 試樣必須充分混勻,粒度適當,確保測試結果能代表整體樣品。
- 防止噴濺與損失: 對含高揮發分或易爆燃的樣品,需緩慢升溫、分階段灼燒或使用帶蓋坩堝,防止物質噴濺損失導致結果偏高。
- 坩堝材質: 確保坩堝材質在測試溫度下穩定,不與試樣發生反應。鉑金坩堝惰性最好,但成本高;瓷坩堝應用廣泛,但某些成分(如還原性物質、強堿、磷酸鹽)可能侵蝕瓷釉。
- 冷卻環境: 必須使用有效的干燥器冷卻,防止灼燒后吸濕。干燥劑需及時更換。
- 平行試驗: 通常要求進行至少兩次平行測定,以評估精密度。
- 安全防護: 操作高溫馬弗爐和坩堝時,必須佩戴耐熱手套和使用坩堝鉗,防止燙傷。實驗室需保持良好通風,尤其是灼燒含有機物或產生有害氣體的樣品時。
- 結果解讀: 灼燒減量是一個綜合性指標,代表在特定條件下損失的物質總量,不能直接等同于某一特定組分(如水分或有機物)的含量。若需了解具體組分,需結合其他分析方法。
六、 應用與意義
灼燒減量檢測雖然原理簡單,但在眾多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質量控制: 監控原材料(如陶瓷坯釉料、礦物填料、塑料母粒)的批次穩定性與純度。
- 工藝評估: 評價煅燒、干燥等工藝過程的效果。
- 成分估算: 輔助估算樣品中有機物、碳酸鹽或結晶水的大致含量(需結合樣品特性)。
- 環境分析: 測定土壤、沉積物、固體廢棄物中的有機質含量(常用550℃ LOI)。
- 研究開發: 研究材料的熱分解行為與熱穩定性。
灼燒減量檢測是一種基礎而重要的熱分析方法。通過嚴格遵循標準化的操作步驟,特別是精確控制灼燒溫度、時間以及確保恒重,可以獲得可靠的結果。理解該方法的原理、關鍵影響因素和局限性,對于正確應用和解讀灼燒減量數據至關重要。該方法為評估材料的揮發性組分和熱行為提供了簡便有效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