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撞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碰撞背后的科學:汽車安全防護的嚴苛試煉場
引言:安全之路的基石
在追求速度與激情的道路上,安全始終是不可妥協的基石。而汽車防撞測試,正是這條安全之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檢驗站”。它并非冰冷的機械碰撞,而是一場嚴謹的科學實驗,旨在模擬真實世界中的潛在風險,評估車輛在危急時刻保護乘員的能力,并推動安全技術不斷向前邁進。
核心實驗室:還原真實的撞擊瞬間
專業的防撞測試絕非簡單的“撞車”。它在一個高度受控的精密實驗室內進行:
- 軌道與推進系統: 核心是一條堅固的軌道,測試車輛被精確地固定在一個可高速推進的滑車上,或以自身動力加速沖向目標。
- 碰撞目標物: 根據測試目的,目標物多種多樣:
- 剛性固定壁障: 堅不可摧的混凝土墻,用于評估車輛在最嚴苛碰撞下的整體吸能結構性能。
- 可變形壁障 (如鋁蜂窩結構): 模擬碰撞另一輛車的剛性部分(如發動機艙),評估車輛前端結構的兼容性與吸能效果。
- 移動可變性壁障 (MDB): 模擬側面撞擊另一輛車車身中部,測試車輛側面結構的強度(如B柱、車門)以及側氣囊、氣簾的保護效果。
- 柱狀物: 模擬車輛側面撞擊電線桿或樹木等窄體障礙物,對車身結構提出極高的局部強度要求。
- 行人保護模塊: 評估車輛前端結構(如發動機罩、前保險杠)在撞擊行人腿部、頭部時的傷害風險。
- 高速影像記錄: 布滿實驗室的超高速攝像機(每秒數千幀至上萬幀),從多角度捕捉撞擊瞬間毫秒級的變形過程,是分析車輛動態響應的關鍵。
- 假人與傳感器: 測試車輛內乘坐的是精密的碰撞假人。這些配備數百個傳感器的“替身”,能精確測量撞擊時頭部、頸部、胸部、腿部等關鍵部位承受的加速度、載荷、位移等生物力學指標,從而評估乘員可能遭受的傷害程度(如HIC值、胸部壓縮量、腿部載荷)。
- 數據采集系統: 龐大的系統實時收集并記錄來自假人傳感器、車輛內部傳感器(如氣囊點爆傳感器)以及碰撞壁障測力墻的所有數據。
測試類型:多樣化的風險場景
防撞測試旨在盡可能覆蓋現實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故形態:
- 正面碰撞:
- 100%重疊剛性壁障碰撞: 車輛以特定速度(如56 km/h)垂直撞擊剛性墻,評估前端結構吸能、乘員艙完整性以及約束系統(安全帶、氣囊)對前排乘員的保護。
- 正面偏置碰撞 (如40%偏置): 車輛前端僅部分(如40%)寬度撞擊剛性壁障或可變形壁障。這是更接近現實事故的測試形式,對車身結構設計平衡性、前縱梁等關鍵部件的能量傳導路徑提出了更高要求。
- 側面碰撞:
- 移動壁障側面撞擊: 一個帶吸能結構的移動臺車(通常模擬SUV或貨車高度),以特定速度(如50 km/h)撞擊靜止車輛的側面(B柱附近),評估側圍結構強度、車門抗侵入能力以及氣囊、氣簾的保護效果。
- 柱狀物側面撞擊: 車輛以特定速度(如32 km/h)及角度撞擊剛性柱體,考驗車身最薄弱區域(兩門之間)的局部強度。
- 尾部碰撞 (追尾):
- 評估車輛在后方撞擊下,油箱安全性、車身結構完整性以及座椅頭枕對乘員頸部的保護效果(防止揮鞭傷)。
- 翻滾測試:
- 通過特定設備誘發車輛翻滾,評估車頂強度(防止嚴重擠壓乘員生存空間)、約束系統在動態翻滾中的保持能力以及車門是否能在翻滾后順利打開。
- 行人保護測試:
- 使用模擬行人下肢和頭部的沖擊器,以規定速度撞擊車輛前保險杠和發動機罩特定區域,評估對行人的傷害風險。
- 主動安全測試 (雖非嚴格意義的“碰撞測試”,但緊密關聯):
- 在測試場或封閉道路,評估車輛的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偏離預警(LDW)、盲點監測(BSD)等系統在模擬危險場景下的識別和干預能力,目標是避免碰撞發生。
解析與迭代:數據驅動的安全進化
一次成功的測試,其價值始于碰撞發生的那一刻,但核心的工作在于其后:
- 數據解碼: 工程師團隊將海量的加速度、載荷、位移等原始數據,轉化為可理解的生物力學傷害指標,并與既定的安全限值標準進行比對。
- 影像追溯: 結合高速影像,細致分析車身結構的折疊變形順序、乘員艙的侵入情況、安全氣囊的點爆時機與展開形態、假人的運動軌跡等關鍵信息。
- 結構評估: 檢查車身骨架(如前縱梁、A/B/C柱、門檻梁)、焊接點、車門鉸鏈等關鍵部位是否發生失效或過度變形。
- 約束系統評價: 評估安全帶預緊、限力功能是否正常啟動,氣囊是否及時、完全展開并在正確位置接住假人。
- 問題診斷與優化: 通過數據和影像分析,找出安全設計的薄弱環節或性能未達預期的部分。工程師據此提出改進方案——可能涉及材料升級(如更高強度鋼材、復合材料)、結構拓撲優化、關鍵部件加強、約束系統控制邏輯調整等。
- 驗證再測試: 改進方案實施后,必須通過重復的防撞測試來驗證其有效性。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多次迭代。
超越標準:安全研發的持續追求
雖然各國/地區的法規認證測試設置了安全準入的門檻,但汽車安全研發的目標遠不止于此:
- 更高的安全評級: 如E-NCAP、C-NCAP、IIHS等第三方評價體系的星級或評分,對測試項目、難度和評價標準的要求通常嚴于法規,并不斷更新升級(如引入更嚴苛的漸進式壁障、駕駛員監測測試等),成為廠商追求卓越安全性能的動力。
- 更廣泛的場景覆蓋: 測試機構持續開發新的測試工況(如夜間AEB、十字路口AEB、對向車避撞、后方行人檢測制動等),以應對日益復雜的交通環境。
- 虛擬仿真技術的融合: 計算機輔助工程(CAE)仿真技術在碰撞設計初期就大量應用,可在物理樣車制造前進行大量虛擬碰撞測試,大幅提升研發效率并優化設計方案。
- 真實世界數據反饋: 研究人員分析實際交通事故數據,找出法規或測試中尚未充分覆蓋的高傷亡風險場景,不斷推動測試標準和技術的更新演進。
結語:守護生命的科技鎧甲
汽車防撞測試,是汽車安全研發領域最直觀、最嚴苛的“畢業考”。每一聲巨響、每一幀高速影像、每一個假人傳感器傳回的數據,都凝聚著工程師對生命安全的敬畏與承諾。它不僅是法規的驗證,更是技術進步的原動力。每一次碰撞數據的解讀,每一次結構的優化,每一次安全評級的提升,最終都轉化為道路上千萬駕乘者更加堅固的科技鎧甲。這場永不停止的“碰撞實驗”,其終極目標清晰而偉大——在無法預知的危險瞬間,為生命提供最大限度的庇護。安全之路,正是在這一次次精心設計的撞擊與驗證中,不斷延伸、拓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