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刮傷測試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理解材料表面耐久性的關鍵:耐刮傷測試技術解析
引言:材料表面的隱形護盾
在日常使用中,從手機屏幕到汽車內飾,從家具表面到精密儀器,材料的表面無時無刻不面臨著被刮擦的風險。一道細微的劃痕,不僅影響美觀,更可能成為材料失效的起點,降低產品的使用壽命和用戶滿意度。如何科學評估材料抵抗這種常見損傷的能力?耐刮傷測試應運而生,成為材料科學和產品質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這項測試通過模擬現實中的刮擦行為,為材料的選擇、工藝的優化和產品的耐用性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數據支撐。
核心原理:模擬現實中的刮擦行為
耐刮傷測試的本質,是在可控的實驗室條件下,使用特定形狀和硬度的劃針或劃頭,以設定的法向力(垂直壓力)和劃動速度,在材料表面劃過一定長度。在此過程中,精確測量或觀察材料表面產生的變化:
- 劃痕形貌: 產生的是塑性變形(永久凹槽)、脆性斷裂(裂紋、碎片)還是彈性恢復?
- 臨界載荷: 材料開始出現可見劃痕或特定類型損傷(如涂層剝落)時所承受的最小法向力。
- 劃痕深度/寬度: 量化劃痕的幾何尺寸。
- 摩擦系數: 劃動過程中的阻力變化,反映材料與劃針間的相互作用。
測試的核心在于理解材料在局部應力集中下的響應機制,包括塑性流動、斷裂韌性、彈性模量以及涂層與基底的結合強度等。
常用測試方法概覽
根據測試目的、材料類型和所需數據的精度,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
鉛筆硬度法 (ASTM D3363):
- 原理: 使用一系列硬度遞增的繪圖鉛筆(從6B到9H),以固定角度和壓力在涂層表面劃動。
- 判定: 不刮傷涂層的最高鉛筆硬度等級即為該涂層的鉛筆硬度。操作簡便快捷,成本低,廣泛應用于涂料、塑料等行業的快速篩選和現場檢驗。但結果主觀性較強,精度有限。
-
劃痕儀測試法 (ISO 1518-1, ASTM D7027/ISO 19252, 等):
- 原理: 使用專業劃痕儀,配備金剛石或硬質合金制成的標準化劃針(常見為球形或錐形)。可精確控制法向力(恒定或線性/步進遞增)、劃動速度、劃痕長度。
- 判定: 通過光學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或儀器內置傳感器觀察/測量劃痕形貌、臨界載荷、劃痕深度/寬度、摩擦系數等。這是目前最主流、數據最客觀精確的方法,適用于金屬、塑料、涂層、陶瓷、玻璃等多種材料。
-
十字劃格法/膠帶法 (ASTM D3359):
- 原理: 主要用于評估涂層或鍍層與基底的附著力。先用刀具在涂層上劃出網格圖形(如6x6或11x11),然后用壓敏膠帶粘附在劃格區域并快速撕離。
- 判定: 觀察網格區域涂層剝落的面積比例,按標準等級評定附著力。雖然主要測附著力,但劃格過程本身也涉及刮擦,其抗剝離能力與耐刮傷性(特別是抗層間剝離)密切相關。
-
摩擦磨損試驗機法:
- 原理: 利用銷盤式、往復式等摩擦磨損試驗機,通過硬質對磨件(如鋼球)在材料表面進行滑動或往復運動。
- 判定: 可評估材料在長時間或多次刮擦下的耐磨耗性能,測量磨損量、摩擦系數變化等。更側重于磨損而非單次刮擦損傷。
關鍵測試參數與影響因素
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高度依賴于對以下參數的嚴格控制:
- 劃針特性: 材質(金剛石、硬質合金)、尖端形狀(球形半徑、錐形角度)、尖端狀態(磨損程度,需定期檢查更換)。這是應力施加的核心。
- 法向力: 施加在劃針上的垂直載荷。是決定劃痕嚴重程度的最直接因素。可以是恒定力,也可以是線性或步進遞增力(用于尋找臨界載荷)。
- 劃動速度: 劃針在樣品表面移動的速度。速度過快可能導致熱效應或應變率效應,影響結果。
- 劃痕長度: 單次劃動的距離。需足夠長以觀察穩定狀態,避免邊緣效應。
- 環境條件: 溫度、濕度可能影響某些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力學性能。
- 樣品狀態: 表面清潔度、平整度、制備方法(如注塑方向、涂層固化條件)都會顯著影響結果。
應用領域:無處不在的表面防護需求
耐刮傷測試的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幾乎涵蓋所有對表面外觀和功能有要求的領域:
- 汽車工業: 內飾件(儀表板、門板、裝飾條)、外飾件(清漆涂層、塑料件)、車燈罩等,確保長期使用下美觀如新。
- 消費電子: 手機/平板屏幕(蓋板玻璃、屏幕涂層)、外殼(金屬、塑料、涂層)、按鍵等,抵抗鑰匙、沙礫等日常刮擦。
- 家電產品: 冰箱、洗衣機、烤箱等面板(涂層、玻璃、不銹鋼),廚房用具表面。
- 包裝材料: 高檔化妝品瓶罐、電子產品包裝盒的表面涂層和印刷層。
- 光學器件: 眼鏡鏡片、相機鏡頭鍍膜。
- 地板材料: 木地板、PVC地板、層壓板的表面耐磨層。
- 工業涂層: 防腐涂層、裝飾性涂層的耐久性評估。
結果解讀與標準的重要性
解讀耐刮傷測試結果需要結合具體測試方法、參數設置和材料應用場景:
- 定性評估: 如鉛筆硬度等級、劃格法等級、肉眼或低倍顯微鏡下的劃痕可見性評級(如1-5級)。
- 定量數據: 臨界載荷值(N或mN)、劃痕深度(µm)、劃痕寬度(µm)、摩擦系數、劃痕形貌的3D圖像分析(粗糙度、體積損失)。
- 失效模式分析: 觀察劃痕區域的微觀形貌(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判斷是塑性犁溝、脆性開裂、涂層剝落還是材料轉移,這對理解失效機理和改進材料至關重要。
遵循國際或國家/行業標準(如ISO, ASTM, DIN, GB等)進行測試是確保結果可比性、重現性和公正性的基礎。不同標準可能針對特定材料或應用規定了詳細的測試條件和評價方法。
發展趨勢:更智能、更精準、更高效
耐刮傷測試技術正朝著以下方向發展:
- 高精度與自動化: 劃痕儀集成更高精度的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和自動對焦光學系統,結合機器視覺實現劃痕的自動識別、測量和評級,減少人為誤差。
- 原位觀測與多場耦合: 在劃擦過程中實時觀察材料微觀結構變化(如結合原位顯微鏡),或研究溫度、濕度、腐蝕環境等多場耦合作用下的耐刮傷行為。
- 微觀/納米尺度測試: 使用納米壓痕儀或原子力顯微鏡進行微納米尺度的劃擦測試,研究材料在極小尺度下的表面力學行為和失效機制。
- 模擬仿真結合: 利用有限元分析等計算工具模擬劃擦過程中的應力應變分布、溫度場變化,預測失效行為,輔助實驗設計和結果分析。
- 標準化與數據庫建設: 針對新興材料(如柔性屏、超硬涂層、復合材料)開發更適用的測試標準,并建立材料耐刮傷性能數據庫。
結語:為產品持久魅力與可靠性能奠基
耐刮傷測試遠非簡單的“劃一道痕”那么簡單,它是連接材料本征屬性、表面處理工藝與實際使用性能的重要橋梁。通過科學嚴謹的測試方法和深入的結果分析,研發人員能夠篩選出更耐用的材料配方,優化涂層工藝和結構設計;質量工程師能有效監控生產一致性,確保出廠產品滿足嚴苛的使用要求。在消費者對產品外觀質量和耐用性期望日益提高的今天,深入理解和精準應用耐刮傷測試技術,對于提升產品競爭力、塑造品牌形象、減少資源浪費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默默守護著產品表面的光潔與完整,是賦予產品持久魅力和可靠性能的隱形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