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砂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再生砂檢測詳細內容(客觀中立)
再生砂是指鑄造生產中使用過的舊砂(如粘土濕型砂、樹脂砂、水玻璃砂等),經過破碎、篩分、去除金屬雜質、去除失效粘結劑膜(如焙燒、摩擦、濕法再生等工藝)處理后,達到一定質量標準可重新用于造型或制芯的砂材料。其性能直接影響鑄件質量和生產成本。對再生砂進行系統、規范的檢測至關重要,核心在于監控其關鍵性能指標是否滿足后續工藝要求。以下是再生砂的核心檢測項目:
一、 物理性能檢測(核心基礎)
-
含泥量:
- 定義: 再生砂中粒徑小于0.02mm(或0.020mm)的微細顆粒(主要包括殘留粘結劑膜粉塵、失效粘土、灰分等)的質量百分比。
- 重要性: 過高含泥量會急劇降低型砂透氣性,增加發氣量,易導致鑄件氣孔、粘砂等缺陷;影響粘結劑效能(如消耗更多樹脂)。
- 檢測方法: 標準沉降法(如AFS標準)。將樣品與水混合沉降,沖洗去除小于0.02mm的顆粒,烘干剩余砂并稱重計算。
-
粒度分布與平均細度:
- 定義: 再生砂顆粒大小的分散情況以及平均顆粒尺寸(常用AFS細度值表示,數值越大砂粒越細)。
- 重要性: 影響型砂的透氣性、強度、鑄件表面光潔度。再生過程可能導致粒度變化(如破碎變細、粉塵去除變粗)。粒度集中、分布合理是保證型砂性能穩定的關鍵。
- 檢測方法: 標準篩分法(多層標準篩,振動篩分)或激光衍射法(粒度分析儀)。計算各篩余量百分比和AFS細度值或平均粒徑。
-
灼燒減量:
- 定義: 再生砂在高溫(通常950°C - 1000°C)下灼燒后失去的質量百分數。主要代表殘留的有機物質(樹脂、碳分、油類)和無機碳酸鹽(如CaCO?)等可燃或分解物的含量。
- 重要性: 是評價再生砂純凈度(去除失效粘結劑效果)的關鍵指標。過高灼燒減量意味著殘留有機物多,使用時發氣量大,易導致鑄件氣孔、光亮碳缺陷;殘留碳酸鹽影響酸硬化樹脂砂的固化。
- 檢測方法: 稱取樣品,置于高溫爐中灼燒至恒重,計算質量損失百分比。
-
含水量:
- 定義: 再生砂中游離水的質量百分比。
- 重要性: 對粘土濕型砂而言,直接影響型砂的濕強度和可塑性;對化學粘結劑砂(如樹脂砂、水玻璃砂),水分可能干擾固化反應,影響強度。再生砂通常要求低水分甚至烘干。
- 檢測方法: 烘干失重法。稱取樣品,在105°C - 110°C下烘干至恒重,計算質量損失百分比。
二、 化學性能檢測(關鍵指標)
-
酸耗值:
- 定義: 中和一定量再生砂所需的酸性物質(通常用0.1N NaOH溶液的毫升數表示)的量。
- 重要性: 特別針對用于酸催化樹脂砂(如呋喃樹脂)的再生砂。反映了砂中堿性物質(如殘留堿性鹽、金屬氧化物、未完全去除的粘結劑分解物)的含量。酸耗值過高會消耗過多固化劑(酸),導致樹脂砂固化不良、強度不足、可使用時間縮短。
- 檢測方法: 標準滴定法。將砂樣與一定濃度的酸溶液混合反應,再用標準堿液滴定至中性終點,計算消耗的堿量。
-
PH值:
- 定義: 再生砂水浸出液的酸堿度。
- 重要性: 是酸堿性的直接指示。偏堿性(PH值高)可能影響酸固化樹脂砂的固化性能;偏酸性也可能影響某些粘結劑體系(如水玻璃砂)。
- 檢測方法: 將砂與去離子水按比例混合攪拌后靜置沉降,測量上層澄清液的PH值(使用PH計)。
-
金屬氧化物殘留(如Fe?O?, MnO, CaO, MgO等):
- 定義: 再生砂中殘留的金屬氧化物含量(通常以質量百分比表示)。
- 重要性: 主要源自澆注過程中金屬熔液的氧化和滲透。高含量金屬氧化物會惡化型砂的耐火度、熱化學穩定性,增加燒結傾向,導致鑄件粘砂、表面粗糙。某些金屬氧化物(如CaO, MgO)顯著影響酸耗值。
- 檢測方法: 化學分析法(如滴定法、比色法)或儀器分析法(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 - XRF)。
三、 熱性能與表面狀態檢測(深入評估)
-
微粉含量:
- 定義: 粒徑小于特定值(如0.075mm或0.106mm篩通過量)的細粉的質量百分比。
- 重要性: 微粉(特別是活性微粉)對型砂性能影響復雜。適量微粉對濕型砂強度有益,但過量會嚴重影響透氣性、增加發氣量。其含量和性質(如是否為活性膨潤土)需要結合工藝評估。
- 檢測方法: 通常采用洗砂法(結合沉降去除泥分后,篩分測定微粉)或直接篩分法(使用更細目篩網)。
-
熱膨脹系數:
- 定義: 砂粒在受熱時的膨脹程度(通常用一定溫度范圍內的線性膨脹率表示)。
- 重要性: 再生過程(尤其是高溫焙燒)可能改變砂粒表面狀態,影響其熱膨脹行為。膨脹過大是導致型砂熱裂、鑄件夾砂缺陷的重要因素。
- 檢測方法: 使用熱膨脹儀測量砂樣在加熱過程中的尺寸變化。
-
顆粒形貌觀察:
- 定義: 通過顯微鏡觀察再生砂顆粒的形狀(圓整度、角形系數)和表面狀態(裂紋、熔融層、附著物)。
- 重要性: 再生過程(尤其是機械摩擦再生)可能導致顆粒破碎、棱角增加,影響型砂的流動性、緊實率、強度和耐火度;附著物影響粘結劑與砂粒的結合。
- 檢測方法: 光學顯微鏡或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
:
再生砂的檢測是一個系統工程,需綜合評估其物理、化學及熱性能指標。上述檢測項目是保證再生砂質量穩定可控、滿足造型/制芯工藝要求的關鍵。具體的檢測頻率和指標控制范圍需根據原砂類型、再生工藝、再生砂的用途(如面砂、背砂、單一粘結劑或混用)以及最終鑄件質量要求來確定。定期、規范地對再生砂進行全面檢測,是優化再生工藝、穩定鑄件質量、降低成本、實現循環經濟目標不可或缺的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