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加固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結構加固工程質量檢測:關鍵環節與技術要點
結構加固工程是保障既有建筑物安全、延長其使用壽命的關鍵手段。然而,加固措施本身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最終效果。系統、嚴格的結構加固工程質量檢測,是確保加固目標實現、消除安全隱患的核心環節。
一、 檢測的核心目的與意義
- 驗證設計意圖: 確認實際加固方案、材料選用、施工工藝是否嚴格符合設計要求及現行規范標準。
- 保障施工質量: 識別施工過程中的缺陷、偏差或偷工減料行為,確保加固構件的實際性能滿足預期。
- 評估加固效果: 通過定量或定性檢測,判斷加固后構件的承載力、剛度、耐久性等是否得到實質性提升。
- 規避潛在風險: 及時發現并處理加固施工中的質量問題,防止因加固不當引發新的結構安全隱患。
- 為后續決策提供依據: 為工程驗收、后期維護、甚至再次加固提供可靠的技術數據和評估。
二、 檢測前的必要準備
- 資料收集與分析:
- 原結構設計圖紙、竣工資料、歷次改造加固記錄。
- 本次加固設計文件(圖紙、計算書、設計變更通知)。
- 加固所用材料(如結構膠、碳纖維布、粘鋼膠、鋼筋、灌漿料、高強螺栓等)的產品合格證、型式檢驗報告、進場復試報告。
- 施工組織設計、專項施工方案、隱蔽工程驗收記錄、施工日志等。
- 現場勘察與條件確認:
- 詳細勘查加固部位現狀,了解加固實施的實際情況。
- 確認檢測所需的工作面、通道、腳手架、水電等條件是否具備。
- 識別可能影響檢測的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振動、電磁干擾等)。
- 制定專項檢測方案:
- 依據規范標準(如GB 50550《建筑結構加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367《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等)、設計要求和現場實際,明確檢測項目、檢測方法、抽樣數量、部位、判定標準。
- 確定所需的儀器設備(精度、量程須滿足要求)及技術人員資質。
- 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和應急預案。
三、 關鍵檢測項目與方法
- 加固材料質量復驗:
- 目的: 防止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尤其是關鍵材料。
- 方法: 對進場材料按規范要求進行見證抽樣,送交具備資質的實驗室進行復驗。重點包括:
- 結構膠粘劑(植筋膠、粘鋼膠、碳纖維膠等): 拉伸剪切強度、抗拉強度、彈性模量、耐濕熱老化性能等。
- 纖維復合材(碳纖維布/板、玻璃纖維布等): 抗拉強度、彈性模量、纖維含量、單位面積質量等。
- 聚合物砂漿/灌漿料: 抗壓強度、抗折強度、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流動度、膨脹率等。
- 鋼筋: 力學性能(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重量偏差等。
- 錨栓/化學錨栓: 拉拔承載力(必要時現場抽檢)。
- 加固構件尺寸與位置偏差檢測:
- 目的: 確保加固構件尺寸、安裝位置、布置間距符合設計要求。
- 方法: 使用鋼卷尺、游標卡尺、激光測距儀、靠尺、塞尺等工具,測量:
- 粘貼鋼板/碳纖維布的厚度、寬度、長度、位置。
- 外包鋼構件的截面尺寸、綴板間距、連接質量。
- 新增混凝土構件(如增大截面)的截面尺寸、鋼筋保護層厚度、鋼筋位置及間距。
- 植筋/錨栓的鉆孔深度、直徑、位置偏差。
- 加固與原結構連接/粘結質量檢測:
- 目的: 這是加固效果的關鍵所在,確保新舊材料協同工作。
- 方法:
- 敲擊法(空鼓檢測): 使用小錘輕擊粘貼表面(鋼板、碳纖維布),通過聲音判斷是否存在空鼓(粘結不實區域)。此法簡便快捷,是普查首選。
- 紅外熱成像法: 利用材料導熱性差異,探測粘貼層內部缺陷(空鼓、脫粘)。
- 超聲波檢測: 通過聲波在粘結界面傳播的特性變化判斷粘結質量(需有耦合面)。
- 正拉粘結強度檢測: 最直接可靠的現場檢測方法。 在加固層表面粘貼標準鋼塊,使用專用拉拔儀進行拉拔,測定其破壞強度及破壞模式(界面破壞、內聚破壞、混合破壞)。破壞強度需滿足規范要求,且破壞模式應為膠層內聚破壞或加固材料內聚破壞(表明粘結強度高于材料自身強度)。抽樣部位需具有代表性,包含不同施工班組、不同時間施工區域。
- 焊縫質量檢測: 對外包鋼、鋼絞線網片-聚合物砂漿加固中的焊縫,采用目視檢查(VT)、滲透探傷(PT)或磁粉探傷(MT)檢測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必要時進行超聲波探傷(UT)檢測內部缺陷。
- 新增混凝土/砂漿強度檢測:
- 目的: 確保加固所用現澆混凝土或聚合物砂漿達到設計強度。
- 方法:
- 標準養護試塊抗壓強度試驗: 最常用方法,結果具有法定效力。
- 同條件養護試塊抗壓強度試驗: 反映實際結構中的強度發展。
- 現場非破損檢測(輔助): 回彈法、超聲回彈綜合法、后錨固法(后裝拔出法、后錨固拔出法)等,用于強度推定或對比驗證,結果需按規程進行修正或與試塊結果結合判定。
- 裂縫與外觀缺陷檢查:
- 目的: 識別加固施工或材料本身產生的有害缺陷。
- 方法: 目測結合裂縫觀測儀、塞尺、鋼尺等,檢查加固層表面及周邊區域:
- 裂縫(位置、走向、寬度、長度)。
- 起鼓、剝離、脫落、分層。
- 蜂窩、孔洞、疏松。
- 膠層流墜、固化不良。
- 銹蝕(鋼構件)。
- 碳纖維布褶皺、斷絲等。
- 特殊加固方法的專項檢測:
- 植筋/錨栓: 抗拔承載力現場抽樣檢驗(按規范要求比例進行破壞性或非破壞性檢測)。
- 體外預應力: 預應力筋張拉力核查(千斤頂油壓表讀數、傳感器監測)、錨具及轉向塊狀態檢查、防護措施檢查。
- 外包鋼/型鋼加固: 綴板連接質量、焊縫質量、鋼構件與混凝土間的填充密實度(可用敲擊法或超聲波檢測)。
- 碳纖維/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加固: 除前述粘結檢測外,還需檢查纖維方向、搭接長度、層數、表面防護處理(樹脂涂層)。
四、 隱蔽工程與關鍵節點的監督檢測
對于植筋、鉆孔、粘鋼/碳纖維粘貼前的界面處理、焊接等關鍵工序和隱蔽工程,檢測人員應進行旁站監督或過程抽檢,確保施工工藝符合規范和技術方案要求。重點檢查:
- 基材處理(打磨、除塵、干燥)。
- 膠粘劑配比、攪拌、涂敷。
- 粘貼加壓方式與壓力。
- 固化養護條件(溫度、濕度、時間控制)。
- 植筋清孔質量。
- 焊接工藝參數及操作規范性。
五、 檢測結果分析與處理
- 數據整理與比對: 系統整理所有檢測數據(原始記錄、報告),與設計要求、相關規范標準進行嚴格比對。
- 缺陷判定與評估: 對檢測出的質量缺陷(尺寸偏差、空鼓、粘結強度不足、裂縫、強度不達標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評估其對結構安全性和加固效果的影響程度。
- 報告編制: 出具客觀、公正、詳實的檢測報告,包含:
- 工程概況與檢測依據。
- 檢測內容、方法、儀器設備。
- 抽樣方案與數量。
- 檢測結果(含數據、圖表、照片)。
- 與標準/設計要求的符合性判定。
- 發現的主要質量問題及嚴重程度評估。
- 與處理建議(如:合格;局部整改;補充檢測;返工;設計復核等)。
六、 安全評估與加固效果綜合判定
最終的結構安全評估并非僅依賴檢測結果,需結合:
- 加固設計計算書復核: 確認設計本身的安全裕度和合理性。
- 原結構損傷與劣化狀況: 加固前的鑒定仍需考慮。
- 檢測數據的整體分析: 各項檢測指標是否協同滿足加固目標。
- 荷載試驗(必要時): 對大跨度、重要結構或檢測結果存在疑問時,可考慮進行靜載或動載試驗,直接驗證加固后結構整體性能(承載力、剛度、變形)。
七、 結語
結構加固工程質量檢測絕非走過場,而是一項技術性強、責任重大的系統性工作。它貫穿于加固工程準備、施工實施和驗收的全過程。嚴謹的檢測方案、規范的檢測操作、科學的分析判斷、以及基于數據和標準的客觀,是確保加固工程真正達到“強筋健骨”、消除隱患目標的基石。只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嚴格檢測把關,才能有效提升加固工程質量,保障結構的長久安全與穩固,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和生命周期保駕護航。
本文旨在闡述結構加固工程檢測的一般性流程、關鍵項目和技術要點。具體工程檢測應嚴格遵循國家現行有效規范標準、設計文件要求,并委托具備相應檢測資質和能力的專業機構執行。檢測方案的制定需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精準高效,方能切實發揮質量監督的核心作用,構建更為安全可靠的人居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