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材料檢測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加固工程質量的“火眼金睛”:加固材料檢測技術解析
加固工程質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于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真正達標。材料的性能優劣直接決定了加固效果能否達到預期,關乎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科學、嚴謹的材料檢測,如同為加固工程質量裝上了一雙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是保障加固工程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加固材料檢測的核心對象
加固工程涉及的材料種類繁多,檢測需有的放矢,重點關注以下幾類核心材料:
- 結構膠粘劑: 這是粘鋼、粘貼纖維復合材加固法的核心“紐帶”。
- 關鍵檢測指標: 拉伸剪切強度(鋼-鋼)、抗拉強度、彈性模量、伸長率、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濕熱老化性能、長期應力作用性能、耐介質性能(酸、堿、鹽)、可操作時間(適用期)等。其粘結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新舊材料是否能共同受力。
- 纖維復合材: 包括碳纖維布/板、玻璃纖維布、玄武巖纖維布等。
- 關鍵檢測指標: 纖維方向的抗拉強度、彈性模量、伸長率、纖維單位面積質量、層間剪切強度、纖維與基體樹脂的適配性(浸潤性)等。優異的力學性能是這些材料承擔額外荷載的基礎。
-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漿/混凝土:
- 關鍵檢測指標: 抗壓強度、抗折強度、與舊混凝土粘結強度(劈裂抗拉法或直接拉拔法)、收縮率、抗滲性、抗凍融性等。這些性能決定了修補層或擴大截面層的有效性。
- 裂縫修補材料:
- 關鍵檢測指標: 粘度(影響可灌注性)、抗壓/抗拉強度、粘結強度(干基面、濕基面)、收縮率、抗下垂性(用于立縫頂縫)。良好的粘結性確保修補材料能與裂縫緊密結合。
- 混凝土外加劑: 如高效減水劑、膨脹劑(用于補償收縮)等。
- 關鍵檢測指標: 摻外加劑混凝土的性能(減水率、泌水率比、含氣量、凝結時間差、抗壓強度比、收縮率比等)。
- 金屬材料: 新增鋼筋、鋼板、螺桿(植筋、錨栓)。
- 關鍵檢測指標: 力學性能(屈服強度、抗拉強度、伸長率)、尺寸偏差、表面質量(銹蝕、裂紋)、化學成分(必要時)。材料自身的強度是承擔荷載的保障。
科學評估:依據標準與方法體系
所有檢測活動必須建立在嚴謹的標準體系基礎上,確保結果的可比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 國家標準: 如GB 50367《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T 50728《工程結構加固材料安全性鑒定技術規范》、GB 50550《建筑結構加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等,規定了加固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和安全鑒定程序。
- 行業標準: 如JG/T《建筑結構加固修復用聚合物砂漿》、JG/T《結構加固修復用碳纖維片材》、JG/T《混凝土裂縫用環氧樹脂灌漿材料》等,針對具體材料提供了更詳細的性能指標和測試方法。
- 試驗方法標準: 如GB/T 2567~2573系列(樹脂澆鑄體性能試驗方法)、GB/T 3354《定向纖維增強塑料拉伸性能試驗方法》、GB/T 7124《膠粘劑 拉伸剪切強度的測定(剛性材料對剛性材料)》等,詳細規定了各項性能指標的具體測試步驟、試樣制備和設備要求。
揭秘核心技術:常用檢測與試驗方法
依據檢測目的和材料特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 破壞性試驗: 通過物理破壞試樣獲取極限性能。
- 拉伸/壓縮/彎曲試驗: 萬能材料試驗機上進行,測定材料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抗壓強度、彈性模量、伸長率、彎曲強度、彎曲模量等。這是獲取材料基本力學性能的核心方法。
- 剪切試驗: 如測定膠粘劑的鋼-鋼拉伸剪切強度、復合材料層間剪切強度、植筋/錨栓的抗剪能力等,通過測量粘結面或界面的破壞載荷來評估。
- 粘結強度試驗: 核心指標,確保新材料與原結構協同受力。
- 正拉粘結強度: 適用于膠粘劑、砂漿等與混凝土基材的粘結,用專用粘結強度檢測儀(如拉拔儀)垂直于粘結面施加拉力,直至破壞。破壞形態(內聚破壞、粘附破壞、混合破壞)至關重要。
- 剪切粘結強度: 如通過劈裂抗拉法(間接法)或直接剪切夾具評估砂漿/混凝土與舊基材的粘結性能。
- 非破壞性/微損檢測:
- 紅外熱成像檢測: 用于檢測纖維布與基材粘貼的空鼓(脫粘)缺陷,原理是利用材料導熱差異導致的表面溫度異常。
- 敲擊法: 簡單實用的現場輔助方法,通過聲音判別纖維布粘貼層下的空鼓區域。
- 超聲波檢測: 可評估樹脂在纖維布中的浸潤程度(密實度)、探測內部缺陷或分層(復合材料板)。
- 物理化學性能分析:
- 粘度測試: 旋轉粘度計測量膠粘劑、灌漿料的可操作性和施工性能。
- 適用期測試: 測量膠粘劑混合后粘度增長到特定值所需時間,評估可操作時間。
- 固化度/玻璃化轉變溫度測試: 差示掃描量熱法(DSC)評估樹脂固化程度。
- 成分分析: 光譜法(如紅外光譜IR)或色譜法(如高效液相色譜HPLC)檢測原材料或成品的主要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 耐久性與環境適應性試驗: 模擬長期使用環境或惡劣條件,預測材料壽命。
- 老化試驗: 人工加速老化(濕熱老化、紫外老化、熱氧老化)評估材料性能隨時間衰減的程度。
- 耐介質試驗: 將材料浸泡在酸、堿、鹽溶液中一段時間后,測試其力學性能和外觀變化。
- 凍融循環試驗: 評估材料在反復凍融作用下的抗損傷能力(如砂漿的抗壓/抗折強度損失率、質量損失率)。
- 長期應力作用試驗: 持續施加恒定應力于膠接接頭或復合材料,考察其蠕變性能和長期可靠性(持久強度)。
關鍵環節把控:檢測流程與風險預警
嚴謹的流程是結果可靠性的保障:
- 抽樣代表性: 按標準規定隨機抽取樣品,嚴禁“送樣”、“選樣”,確保樣本能代表整批材料。
- 樣品制備規范性: 嚴格按相關試驗方法標準制備試樣(尺寸、數量、養護條件、固化條件),細微偏差可能導致結果失真。
- 試驗環境控制: 溫度、濕度對許多材料(尤其是聚合物)性能影響顯著,需在標準規定的恒溫恒濕條件下進行測試。
- 設備精度與校準: 試驗機、測量儀器必須定期經計量檢定/校準合格,確保量值準確可靠。
- 數據記錄與分析: 完整、客觀記錄原始數據和試驗現象(尤其是破壞模式),依據標準要求進行數據處理和結果判定。對異常數據需分析原因并復驗。
- 報告完整性: 報告應清晰包含樣品信息、檢測依據、試驗方法、檢測結果(含具體數值)、(是否合格)、必要的備注說明(如破壞模式)等。
材料檢測中潛藏的風險點不容忽視:
- 材料性能不合格: 如膠粘劑粘結強度不足、纖維布抗拉強度不達標、耐久性差等,這是最根本的風險。
- 現場施工導致性能劣化: 如配膠比例錯誤、攪拌不均勻、基面處理不當導致粘結不良;纖維布鋪設時折皺、空鼓;養護條件不當影響砂漿強度發展等。施工環節可能讓合格材料失效。
- 材料與工藝不匹配: 選用的材料不適合特定的加固方法或現場環境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
- 材料相容性問題: 不同材料(如膠粘劑與纖維布、新砂漿與舊混凝土)之間可能存在不良反應或性能不協調。
- 虛假報告或檢測失誤: 極其危險,使不合格材料蒙混過關。
:筑牢安全防線的基石
加固材料檢測絕非簡單的“走過場”,它是科學、技術與管理的融合體,是保障加固工程達到設計要求、確保結構延長使用壽命和安全運行的核心技術支撐。從材料進場的源頭把關,到施工過程的關鍵節點控制,再到最終的質量驗收,嚴格依據標準和規范進行科學檢測,如同構筑了一座堅實的堡壘,能有效識別并排除不合格材料帶來的隱患。
選擇性能可靠、質量過關的加固材料,并通過嚴謹、公正、專業的檢測加以驗證,是每一個負責任加固項目的起點和底線。唯有如此,加固才能真正發揮其“強筋健骨”的作用,護衛建筑物的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現工程價值的全生命周期延續。持續的檢測技術創新與標準完善,將為加固工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大的“火眼金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