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氣體分析
實驗室擁有眾多大型儀器及各類分析檢測設備,研究所長期與各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以科學研究為首任,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檢測能力和水平,致力于成為全國科學材料研發領域服務平臺。
立即咨詢電池氣體分析:窺探電池內部健康的“嗅覺”技術
在現代社會,電池作為關鍵的儲能單元,其性能與安全至關重要。當電池處于過充、過放、高溫、物理損傷或內部老化等異常狀態時,其內部的化學反應往往偏離正常路徑,伴隨著特定氣體的產生與釋放。這種現象如同電池發出的“健康警報”,成為我們早期探測潛在風險的關鍵信號。氣體分析技術正是通過捕捉和分析這些微量氣體,為評估電池狀態、診斷故障機制和提升安全性能提供了獨特視角和有效手段。
核心技術原理:捕捉微弱的化學信號
電池氣體分析的核心在于精確識別和量化電池在運行或濫用條件下釋放的微量氣體成分:
-
氣體產生機制:
- 電解液分解:最常見的來源。有機溶劑(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等)在高壓(過充)、高溫或受過渡金屬離子催化時,發生氧化、還原或水解反應。例如,EC分解常產生CO?、CO;含鋰鹽(如LiPF?)水解會產生HF(氟化氫);溶劑還可能生成烷烴(如甲烷、乙烷)、烯烴(如乙烯)、醇類、酯類等。
- 固體電解質界面膜演變:SEI膜在首次循環形成后并非完全穩定。在過充、高溫或循環老化過程中,SEI膜會不斷分解與重構,釋放低分子量氣體,如H?、CO?、CO(尤其來自碳酸鹽類組分分解)。
- 正極材料釋氧與反應:富鎳正極、高電壓正極在過充或熱濫用下易發生晶格氧釋放(O?)。釋放的氧氣會進一步與電解液溶劑發生劇烈氧化反應,產生大量CO?、CO及水。鈷酸鋰等正極材料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發生分解反應。
- 負極析鋰及反應:低溫充電或大電流充電時可能發生鋰金屬在負極表面的不均勻沉積(析鋰)。析出的鋰活性極高,會與電解液劇烈反應,主要產生H?,同時也伴隨CO?、CO、烷烴/烯烴等。
- 粘結劑分解:PVDF等含氟粘結劑在高溫下可能分解產生HF等含氟氣體。
- 水分雜質反應:電池內部微量水分(H?O)與LiPF?反應是HF的主要來源之一。
-
關鍵氣體組分及其指示意義:
- 二氧化碳:電解液溶劑(尤其是EC)氧化分解的普遍標志。其濃度通常隨濫用程度加劇而顯著升高。早期或輕微老化也可能產生少量CO?。
- 一氧化碳:電解液溶劑深度氧化或某些溶劑(如DMC)特定分解路徑的產物。其出現往往預示著更嚴重的副反應。
- 氫氣:負極析鋰與電解液(溶劑或痕量水分)反應的強烈信號,是熱失控的重要前兆氣體之一。SEI重組也可能產生少量H?。
- 碳氫化合物:
- 乙烯:鋰離子電池中最重要、最常見的早期預警氣體之一。主要由電解液溶劑(如EC)在負極表面還原分解產生。其大量產生通常與負極析鋰高度相關,是電池即將進入熱失控階段的強有力信號。
- 甲烷、乙烷等:也源于電解液分解,但濃度變化規律和預警價值通常不如乙烯顯著。
- 氟化氫:電解液鋰鹽(LiPF?)水解或含氟粘結劑/添加劑分解產生。HF具有強腐蝕性,會破壞SEI/CEI膜,腐蝕集流體和活性物質,加速電池衰降。
- 氧氣:主要來源于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尤其是高鎳、高電壓材料)在過充或高溫下的晶格氧釋放。氧氣會加劇電解液氧化,催化熱失控。
- 其他氣體: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可能與含氮添加劑或雜質有關)、二氧化硫(含硫添加劑分解)、氟碳化合物(如PF?、有機氟化物)等,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被檢測到。
分析方法體系:精密的“嗅覺”探測
準確捕獲和分析這些微量、復雜的氣體混合物需要精密的分析儀器組合:
-
主流分析技術:
- 氣相色譜法:分離復雜氣體混合物的核心技術。利用色譜柱分離不同組分。
- 熱導檢測器:通用型檢測器,對所有氣體均有響應,常用于常量氣體(如H?、O?、N?、CO、CO?)分析。
- 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對有機化合物(如CH?, C?H?, C?H?等碳氫化合物)具有高靈敏度。
- 電子捕獲檢測器:對電負性強的化合物(如HF衍生物、氟碳化合物、SF?等)靈敏度極高。
- 質譜檢測器:作為GC的檢測器,提供各組分的定性(分子結構信息)和定量分析能力,尤其適用于未知或復雜組分識別。
-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基于分子對特定波長紅外光的吸收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優勢在于實時在線測量潛力大,對CO、CO?及某些碳氫化合物等有特征吸收峰的氣體檢測效果好。但對H?、O?、N?等無極性和同核雙原子分子不靈敏,且定量精度通常不及GC。
- 氣相色譜法:分離復雜氣體混合物的核心技術。利用色譜柱分離不同組分。
-
采樣與進樣技術:針對不同場景:
- 離線分析:電池在特定工況(如循環、存儲、濫用測試)后,人工抽取頂空氣體或整個密閉腔體內的氣體,注入GC或FTIR系統分析。操作簡單,但無法獲取實時動態信息。
- 在線分析:通過微流路設計將電池產生的氣體實時、連續地導入分析儀器(通常是FTIR,因其響應快;或配置多閥切換和多檢測器的GC)。可捕捉氣體產生的瞬態過程和關鍵拐點,是研究電池失效機制和早期預警的核心手段。技術難度和成本較高。
核心應用價值:安全衛士與性能醫生
電池氣體分析技術在多個關鍵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安全預警與失效診斷:
- 通過實時監測關鍵預警氣體(尤其是H?、C?H?)的濃度和產氣速率,可在電池熱失控發生前的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內發出警報,為人員疏散和系統保護爭取寶貴時間。
- 分析不同濫用條件下(過充、過放、加熱、針刺、擠壓)產生的特征氣體譜圖,可以精準定位電池失效的根本原因和主導路徑(如析鋰導致H?和C?H?劇增;正極釋氧導致O?和CO/CO?激增)。
-
材料與體系評估:
- 評估新型電極材料、電解液配方、添加劑在循環或存儲過程中的副反應活性及產氣特性。產氣量少、毒性氣體少、預警氣體特征明顯的體系更優。
- 對比不同類型電池(如三元vs磷酸鐵鋰)的產氣行為差異,理解其不同的失效模式和熱穩定性根源(如LFP產氣通常遠低于NCM/NCA)。
-
老化機制研究與壽命預測:
- 分析電池在長期循環或存儲過程中緩慢釋放的特征氣體(如微量CO?、CO、H?、CH?等),揭示SEI/CEI膜演化、電解液持續消耗、過渡金屬溶解沉積等老化機制。
- 探索特定氣體濃度或產氣速率與電池容量衰減、內阻增長的關聯性,為建立基于氣體數據的電池健康狀態評估模型提供可能。
-
制造工藝優化與質量控制:
- 檢測電池注液后、化成過程中的產氣情況,監控水分控制水平(HF含量)、電解液浸潤效果和初始SEI形成質量。
- 作為篩選電池單體一致性、剔除潛在“問題電池”的一項非破壞性或微破壞性指標。
挑戰與未來方向
盡管電池氣體分析技術前景廣闊,仍面臨挑戰:
- 靈敏度與痕量分析:熱失控前某些關鍵預警氣體濃度極低(ppb至ppm級),需要更靈敏的探測技術和抗干擾能力。
- 復雜體系實時解析:電池產氣成分復雜多樣,背景氣體(如空氣中的N?、O?、Ar)干擾大,在線實時精確解析每一組分頗具挑戰。
- 定量關聯模型:建立氣體成分/濃度/產氣速率與電池內部具體副反應程度、剩余壽命、安全邊界之間的精確量化模型仍需深入研究。
- 成本與工程化應用:高精度在線分析系統成本高昂,將其小型化、低成本化并集成到電池管理系統仍是巨大挑戰。
- 新體系與新氣體: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等新體系可能產生新的特征氣體,分析方法需要拓展和驗證。
未來研究將聚焦于開發更靈敏、快速、低成本的多維聯用分析技術(如GC-MS、GC-FTIR),結合齊全算法(機器學習)深度挖掘氣體大數據,建立更精準的失效預警模型和壽命預測模型。同時,探索適用于車載或儲能電站現場應用的微型化、模塊化氣體傳感器技術,推動氣體分析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實用階段,為構建更智能、更安全的電池系統提供核心保障。

